科學月刊 [第666期]:與AI共生

點閱:1

並列題名:Science monthly

作者:科學月刊

出版年:2025.06

出版社:科學月刊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最新發刊 : 2025-06-01

雜誌類型 : 月刊



雜誌簡介: 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《科學月刊》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已超過半個世紀。細數這些日子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
本期內容簡介

走進編輯室

無法登出的 AI 時代
今(2025)年4 月,美國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研究公司OpenAI發表的ChatGPT(chat 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)推出全新圖像生成功能,引發廣大關注。許多使用者紛紛嘗試上傳照片,並透過各種指示指令,要求 ChatGPT 生成風格各異的圖像。其中,以日本知名動畫工作室「吉卜力」風格最受歡迎,短時間內大量「吉卜力風」圖片在網路上瘋傳,引發熱潮,甚至讓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(Sam Altman)在社群媒體上發文,呼籲大家放慢生成圖像的速度,好讓團隊得以稍作喘息。

你有參與這波「吉卜力」風格圖像嗎?其實,就算沒玩過「吉卜力風」圖像,我們也早已和 AI 朝夕相處了。從手機內建的語音助理Siri、購物網站推薦符合喜好的商品,到影音串流的播放排序與社群媒體的廣告投放,這些看似自然的日常選擇背後,都有著演算法的身影。線上訂餐、網購、追劇等各種「剛剛好」的推薦,更是 AI 精心安排的劇本。

既然 AI 已深植生活,那麼,我們該如何與它好好相處?當 AI 逐步走入人類世界,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「使用者」,也逐漸成為這場技術革命的「共同參與者」。除了體驗AI 帶來的便利,我們是否需更積極面對其中潛藏的法規、倫理與風險,以打造一個不悖離人性的智慧未來?

這期雜誌,我們將跟著一位平凡上班族「漢斯」一起生活,看看他如何在不同日常時刻——醫療、心理諮商、求職、科技執法中與 AI 相遇。漢斯不是科技專家,也不是企業菁英,而是千萬個你我之中的一個。透過他的故事,我們想邀請讀者一起思考,在無法與 AI 脫鉤的此刻,我們該如何善用AI、與它共生,帶來更美好的未來?
雜誌簡介
 
科學是什麼?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?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?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?還是藉由觀察、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?
 
對《科學月刊》而言,科學,是對真相的渴望。在美俄冷戰、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,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,日日面對、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,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,不只是教育,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。遂以懷抱「科學報國」的心情創辦《科學月刊》,期望承先啟後,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。
 
走在世界前端、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,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《科學月刊》已邁入第50年頭。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,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,更豐富了《科學月刊》的靈魂。未來,《科學月刊》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,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。
  • News Focus(p.4)
  • 顯影 樟樹(p.42)
  • 書摘 《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》(p.78)